来源:梅州研学 作者: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 发表时间:2023-07-07 浏览次数:2451
作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、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,山东省威海市孙家疃小学依托地域优势,围绕“海纳百川,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”的核心理念,充分发挥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一体化育人功能,全面整合德育课程、研学课程、体育课程、美术课程,构建校内外融合的“海娃当家”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,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博学、善思、笃行的育人目标。其中,“海味”十足的“船递梦想”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。
课程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,贯穿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通过多样优质的“劳动+研学”实践教育活动,采取“架构引领、课程推进、基地实践、成果汇集”四步走路径,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深度劳动体验,打造多方联动、凸显能力发展的劳动教育新样态。
1
春之号
舟船史话与船舶学堂。学校成立“船递梦想”劳动教育活动项目组,按年级设立5个级部劳动教研组,按年级分梯度进行课程设置。
低年级了解船的结构、种类;中高年级研究船的发展史、郑和宝船、海上丝绸之路、渔家号子等。在认识船的种类、了解船的构造之后,学校还邀请校外辅导员老渔民李爷爷走进课堂,通过直观演示缩小版渔船模型,带领学生认识渔船的龙骨、脚架、船帮、仓板等构件。
“童心匠气”学造船。为了深化体验,学校带领学生到孙家疃造船厂参与劳动:
首先参观加工车间、组装车间、木工车间、模具存放车间、试水车间等,结合船工吕爷爷的生动讲解,学生充分了解了不同的船型及制造工艺,丰富了视野、开阔了眼界;
随后,学生体验与工人一起造船的过程,不仅了解了造船的主要步骤,而且学会了电刨、电动曲线锯、气钉枪、船钉钻、凿等工具的规范使用方法,收获了关于船文化和船舶制造技艺方面的满满“干货”。
谷雨祭海划旱船。谷雨节威海渔民祭海不出海,学生了解渔家祭海习俗,参与划旱船节目,感受渔民祈求平安、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。
2
夏之泊
夏季,5月1日—8月31日是“休渔期”,渔民开始停整修船。借此时机,学生走进远遥渔港码头,参与劳动体验。
渔船修缮与维护。渔船常年漂泊在海上,一旦有漏水迹象,渔民会立即返航进行修补。即使没有漏水,为了保证渔船的安全,船身每年也会进行保养和修补。修补船体是门大学问,学生前往修船厂,跟着修船工人李师傅现场学艺,对小渔船以及钓船舢板一起进行小修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学会了刷漆、敲打、填缝等基本的修船方法,让这种传统修船手艺得到了传承。
传承红船精神。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与实地探究,学生对船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。但是师生对船的探究远远不止于此。
“七一”前夕,教师深挖党史,为学生带去一堂思政味道十足的劳动教育大课。学生通过观看建党宣传片了解党史,领会红船精神。
同时,学校还通过“定远舰小小讲解员”宣讲了甲午历史,成为城市宣传的“窗口”;学习旗语标准动作,进行“旗语操”展演,通过变换的旗帜和连贯肢体动作的完美配合,舞出了学生的爱国情愫和蓝色海洋梦想,将红船精神融入其中,深化活动内涵,积蓄奋进力量。
3
秋之航
出海拉网、归来抬筐。学校组织学生出海,感受不同船拉网方式的不同:马力大的船有自动拉网装置,小舢板就得学生亲自拉渔网、搬鱼筐。
打渔归来,渔民把打来的水产品装好,搬运到码头,学生4个人抬一个筐进行搬运。身体虽然辛苦,但是看到活蹦乱跳的海鲜,学生心里是喜洋洋的。
巧手打绳结。在出海过程中,细心的学生发现:在船上,绳结的运用随处可见,比如系缚工具、绑连靠岸船只、救助遇难渔船、拖带物品等,这些绳结大多简便、易结、易解,既牢固又实用。
打绳结是一项渔民的必备技能,学生学会了水手结、接绳结、八字结、缩短结等打绳结的方法,了解到水手结是古代水手智慧的结晶,各种绳结仍旧在海上生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一日渔民。为了进一步丰富体验,学校将学生的劳动体验延伸至生活中,开展职业体验活动,让学生走进远遥码头,吆喝叫卖,做“一日渔民”。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受欢迎,学生在凛冽的秋风中一直不肯放弃。
小小船长。学生来到山东交通学院体验驾驶大客船,当了一次船长;体验新加坡海军训练用的航海模拟器,模拟驾驶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船舶,游览世界知名港口,体验各种气象情况下的船舶驾驶;学习海上自救知识,深刻领悟劳动人民迎风搏浪的宝贵精神。
4
冬之憩
清理渔具,修补渔网。渔民利用冬季休憩时清理渔具,并对破损的渔网进行修补。补网是渔家的必修课,因为渔网在捕捞作业中破损现象难以避免。
冬天,学生来到远遥渔具厂,与渔民一起整理渔具、修理渔网。在渔民的指导下,学生学会了用梭子穿网和补网的方法:小窟窿用编补法、大窟窿用嵌补法。
面对修补好的渔网,学生产生了疑问:渔网这么轻,怎么沉入海中捕鱼呢?于是,学生向渔民学习用间隔排列法给底绠挂大铅坠、给渔网上钉小铅坠。绑了这么多铅坠沉入海底怎样浮起来呢?学生又尝试把大小不同的浮漂绑在渔网的上浮绳子上。经过学生的辛勤劳动,渔网可以再次“上岗”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在劳动中质疑、在劳动中解惑,对渔民的劳作项目有了更真实的感受。
匠心手作。经历了前期一系列观摩、探究、体验、实践,学生开启了“船”活动主题的整理及再创作——采用“画、折、捏、做、创”进行了一系列海洋艺创:
画课程,以儿童画、国画、油画的方式绘船;折课程,通过折纸船对船的构造进行想象创作;捏课程,用彩泥捏喜欢的小船、帆船、乌篷船等;创课程,开展“船模展示秀”——学生自备材料,精心设计、测量、制作,对船舶进行装饰,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。
围绕“船递梦想”主题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,学校以“接触船”为载体,通过对船的文化、构造、原理的研究,帮助学生积累科普知识、提升科学素养;以“研究船”为抓手,通过真实体验活动,增进学生对船的了解,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;以“制作船”为媒介,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,深化科学探索精神。一艘艘渔船承载着学生对家乡的热爱,一艘艘军舰传递着学生热爱祖国、热爱海疆的深情。
以“船”为主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校海洋特色教育的发展,学校将继续探索基于“海洋特色”的大劳动教育纵深发展路径,构建常态化、系统化教育体系,为学生的成长赋能。(作者:杨晶,单位系山东省威海市孙家疃小学)
文章来源:洛阳市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